返回網站

余順豐花生觀光工廠

日據時期余家有著自己的土地,余柏榔的妻子在田裡種花生,余柏榔則負責將花生的銷售,因為務農的關係而跟其它農民有著情感,有鑑於有些農民空有作物,卻無管道銷售,於是在民國四十五年余仁聖的父親(余柏榔)在嘉義朴子市成立余順豐行,是余順豐加工廠的前身,從事五穀雜糧的買賣,精心挑選各村落的五穀作物,在五穀的收成期間收購,確保每一作物的品質。而余仁聖從小就在父親的余順豐行成長,跟這些豆類相處,看著自家父親辛苦的進貨、出貨,對台灣的豆類產品特別有感情。父親無私地將挑選作物及買賣的技巧傳承於余仁聖,如同驚蟄初響喚醒沉睡在土裡的花生種子,紛紛伸起懶腰,展露出新綠的枝芽。

看到一根扁擔靜靜的擺著,是第一代(余柏榔)為家庭辛勤付出,是第二代(余仁聖)為余順豐加工廠卓壯使命的指標,而一直被遺忘在內心某個角落的情感,隨著世代的交替,有著深刻的體驗。

如今,有著第三代生力軍的加入,讓余順豐加工廠如虎添翼,余仁聖的長子余兆豐,從日本留學歸國,發揮他的網路行銷專長,從網站的架設增加曝光率。長女余綉緹從美國回來協助觀光工廠的成立及開拓新通路,從設計包裝面去提升余順豐品牌知名度。余仁聖的小兒子余永騰則傳承父親,在加工廠裡負責廠區的事務。

broken image

回想著從一開始,前頭是余柏榔,後頭是余仁聖共挑著一根扁擔擔著花生,如今雖被機器代替運送,唯一不變的是「拼出頭」余順豐花生廠提升及開創新契機的企圖心,不忘本、東石人刻苦耐勞的精神。

鑒於東石沿海農漁產業日漸衰微,年輕人外流及出外就業多,村落中高齡人難以發揮所長,近來對地方的雜糧生產加工行業造成衝擊,為謀能夠穩定拓展,落實雜糧產業永續經營的目標,確有必要充實自己及謀求外援,更期待配合政府的相關輔助,落實提升自身產業的品質,以穩定發展漸而達到永續經營。

本公司具有大型農場管理之核心技術,透過給予契作農民的保價收購增加農民的收入,未來就是希望藉由本公司提供各方面的服務與管理,幫助嘉義地區農民種植品質優良的台灣雜糧作物,增加農民的收入,進而提高農民的信心與生產力,藉由種種的合作跟建立共識來讓當地青農產生認同感,以改善目前的農業困境

Q:身為一位職人,對於在地風土文化如何創造並傳承它的價值和認同感?

A:東石鄉沿海聚落生民傳統以農漁為主,在蔦松村居民秉持海口人刻苦耐勞的毅力,發展有從事五穀買賣、加工及種植的行業,近幾年更共同成立東石雜糧產銷合作社,積極推展雜糧的種植與加工,然而因為沿海鄉村農業經濟蕭條,面對大企業產品的衝擊,讓傳統雜糧生產加工面臨瓶頸,亟須發展、探尋自我潛在的特色謀求生路。

在地化食材並非今日出現的新穎性的概念,但卻是當前備受關注且持續運作的趨勢方向,我認為台灣的飲食文化一直被台灣人視為驕傲,但市場環境的變動下消費意識抬頭,消費者開始訴求品質、經濟、環保,口味特殊以上的認知,也造就了在地化食材推廣的必要性。食品從生產到消費,不同環節各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也為驅動食品在地化的重要訴求。